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新疆 > 新疆故事

何以中国丨新疆这枚钱牌时刻昭示后人:分文必争、寸土不让

2025-09-09 14:56:29    来源:天山网 【字体:

  2025年5月,新疆钱币收藏家白云峰将一枚珍藏多年的清代铜质钱牌捐赠新疆博物馆。这枚形似窄签的钱牌,长仅7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不过0.2厘米,轻薄如签,却见证了晚清伊犁军民捍卫金融主权的悲壮历史。

  与常见的圆形方孔铜钱不同,这枚铜牌采用罕见的细长条状设计,正面镌刻“官钱总局”,背面标注“壹钱”,两端饰以手工雕刻的花枝纹。纹路中暗藏的压印标记,是当时简陋却精心的防伪设计,以防沙俄伪造货币扰乱市场。

  清朝末期,沙俄侵占伊犁长达十余年。其间,沙俄货币大量涌入,甚至取代了象征国家主权的清朝货币。当地商品交易完全依赖沙俄货币,新疆地区的经济遭遇了严重的破坏。更为恶劣的是,沙俄侵占伊犁期间,发现新疆流通的铜钱,含铜量高,铜质优良。他们就用自己发行的纸币“羌贴”,低价大量收购新疆铜钱,运回国内熔化,用于制造铜器或者军工原料以牟取暴利,从而致使伊犁铜源枯竭。

“伊犁官钱总局钱牌”。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摄

  1881年,清政府钦差大臣左宗棠虽收复伊犁,但当时享有“暂不纳税”特权的俄国商人仍然牢牢把持着伊犁经济命脉。为破困局,1889年,伊犁将军奏请设立官钱局,当年先印发以油布制成的制钱票“伊贴”(面额壹千文,可抵银一两),力图驱逐俄国货币。4年以后,又发行纸质“伊贴”。

  然而,当时伊犁通行的“伊贴”大额纸币因需撕开找零而流通受阻。学者研究发现,这种面额“壹钱”的铜质钱牌,很可能是作为“伊贴”的配套辅币而诞生——一枚可抵银一百文,专门解决大额纸币找零难题。

  这枚小小的铜牌,堪称晚清边疆金融保卫战中一件精巧的“破局利器”。在沙俄经济侵略与“银荒”的双重夹击下,这套“大额纸币+金属辅币”的创新组合,既增强了民众对脆弱货币体系的信心,又破解了交易梗阻。

  当牧民的皮囊响起“壹钱”铜牌的清脆叮当,当商队不再为撕碎的“伊贴”犯难——这声音,正是穿越时空的主权宣言。

  如今,在新疆博物馆柔和的灯光下,这条宽不过指、重不足两的钱牌静默如诉:祖国的山河寸土不让,货币的主权分文必争。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王荣

制图: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