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1日讯(记者 夏丹 宁夏日报记者 马雨馨 通讯员 王少卿)制造业人才强,制造业才强。近日,《浙江省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印发。根据《行动方案》,力争到2027年,我省将培养和造就规模庞大、层次多元、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浙江此时出台《行动方案》有哪些战略考量?培养队伍瞄准哪些重点方向?浙江将如何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制造业人才?浙江还会有哪些举措帮助培育高技能人才?记者邀请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
记者:这是浙江首次系统性提出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吗?此时出台《行动方案》有哪些战略考量?
答:的确,这是浙江首次系统性提出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此时出台《行动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量:
首先,响应“十五五”规划,主动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政策指向明确,要求我们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培养各类人才。浙江此时出台《行动方案》,就是希望能在“十五五”期间把制造业人才工作做深做实,赢得主动。
再者,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才愈发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支撑,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同时,当前我省正在构建浙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也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制造业人才支撑。
此外,我们也希望借此补齐过去政策上的一些短板。长期以来,浙江对于量大面广的制造业人才,一直缺乏统一的政策制度进行系统性支持和保障,这次《行动方案》的出台,将从队伍建设、平台打造、机制改革、环境营造等方面,全面构建对制造业人才的支持体系,帮助每一位在浙制造业人才都能安心成长、实现价值。
记者:我们注意到《行动方案》提出打造“五支重点人才队伍”,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特色。请问这五支队伍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浙江要打造这五支队伍?
答:五支重点人才队伍,是我们围绕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量身定制的,各有侧重,也相互衔接。
具体来说,第一支是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数字工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工程技术等重点方向,侧重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和复杂工程问题;
第二支是创新企业家队伍,侧重培养有全球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带领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
第三支是扎根历史经典产业的工匠人才,侧重木雕、青瓷、宝剑、黄酒、中药等领域,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第四支是规模庞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聚焦基础工艺和关键技术攻关;
第五支是促“两新”融合的科技服务人才,覆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认证、信息和工程技术服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之所以打造这五支重点人才队伍,核心思路就是紧扣制造业相关产业链发展的脉络和环节:企业家负责战略引领,工程师专注技术创新,技能人才夯实制造根基,服务人才强化后台保障,再加上浙江特色的工匠人才,形成“五位一体”的人才生态。
也就是说,五支队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建一个各类制造业人才协同发展、同频共振的生态系统,共同形成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浙江制造”注入持久的动力。
记者:《行动方案》中还特别强调“卓越工程师”和“未来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在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浙江将如何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
答:针对这些前沿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我们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给”:给平台、给通道、给政策。
“给平台”——人才施展才华需要舞台。我们创新实施企业高层次人才流动共享改革,目前已经精准梳理政策堵点7个和实操难点6个,正通过签订校企才三方合作协议、创新政策支持举措等方式逐一破解堵点难点,推动构建以人才为纽带,企业与院校双向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目前已跑通60个试点案例。下一步还要扩大范围,让更多人才既能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又能获取院校学术资源和平台提升能力素养。
“给通道”——为人才开辟快速成长的路径。我们推进“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制定出台相关《工作方案》,省市联动授权龙头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各类各级人才自主认定,持续深化高级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后续我们计划全省累计授权6000家以上企业开展人才自主评审5万名以上,并制定出台智能制造等4个专业领域工程师社会化评价改革方案,真正把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让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给政策”——用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服务留住人才。我们会整合各类资源,强化金融服务支持人才创业创新,探索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优化完善融资服务机制。同时支持制造业高层次人才申报省“尖兵”“领雁”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工程和科研项目。提供整合人才认定、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一站式服务。增强科技服务机构创业孵化能力,提供产业空间、人才引进、财税辅导等软服务,让人才在浙江创业创新更安心。
记者:《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27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0万以上。浙江会有哪些举措帮助制造业技术工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答:对于每一位有志于提升自己的制造业技术工人,浙江已经准备好了一整套成长支持方案。具体有四个方面:
加强培训。浙江将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技能强基计划,大规模开展先进制造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每年计划培训超过40万人次,帮助大家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打造平台。我们将发挥好全国首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龙头作用,联动建设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构建“国家基地—省级基地—工程师创新中心”三级平台体系,让制造业技术工人有更多机会加强理论学习并参与实践锻炼。
办好比赛。我们会面向制造业技术工人高质量举办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浙江省人工智能技术职业技能竞赛等比赛,组队参加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为制造业技术工人提供切磋技艺、检验成果、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优化评价。一方面,我们将推动人才评价贯通,对列入相关层次的人才可直接评审相应等级工程师职称。另一方面,我们会加快重点领域及行业人才标准建设,探索建立复合型人才评价和职业发展通道体系。还有一点,持续创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推进技术经理人职称改革试点,扩大“一试双证”制度试点范围,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总而言之,只要有想法、肯努力,在浙江从制造业技术工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的路子只会越来越宽。


